Saturday, April 14, 2012

神医

唉~ 我又感冒了。自去年三月至四月大病一痊愈后,就开始养成每天吃很多维他命的习惯。什么维他命 C、综合维他命、鱼油和月见草油 (Evening Primrose Oil),最近多加了余仁生的小粒装白凤王,一个礼拜吃一罐。

没想到事隔一年又感冒了。天啊~ 是不是每年报到一次的?我真的很怕生病,除了要戒口,还不能出去玩,很痛苦。发病的那一刻更是讨厌,全身的骨头痛到…… 连咽一口口水也要想三次,喉咙的疼痛实在难挡。

星期一下班后便去看公司附近的 panel doctor 咯。只吃了一次药,第二天妈妈说西药不好,吃多了头重重的,便嚷着说要带我去看一个很厉害的中医。老实说,我还真的很抗拒吃抗生素。

这位神医在万挠,宝石姐说比家附近的中医医疗所如顺兴、天祥和中华更厉害。 肉在枮板上,几大就几大,烧卖就烧卖。

从娘家出发到万挠,一路上宝石姐除了八卦巴刹里师奶的八卦之外,还告诉我这家神医有多神。首先,这是大表哥介绍的,当年就是这位中医师医好他的骨痛热症。其二,祥哥和宝石姐最信赖的中医师。其三,只看门诊,先到先看,不用预约挂号。有时候还会发生因争先恐后险些发生肢体冲突的不愉快事件???

终于来到了传说中的神医,就在万挠大街门牌 89 号,隔壁是一家金碹行。这样简陋的老店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家住新村,要是生病了,妈妈骑脚车载我去中药店看 “先生”。店里有好多小格子的小抽屉好像很好玩,曾想过要开药材店,那么就可以拥有这些潘多拉盒子了,呵呵。

踏进诊疗所,果然是没有柜台挂号的哦?当然也看不到护士小姐了。诊所和一般的诊疗所陈设无异,就是一个长长的走廊放了很多椅子让病人坐着等候,前面是挂号和拿药的柜台,旁边就是看病的病房,后面就是厕所。看诊的房间只有两块木板做成的门,好像牛仔酒吧那种门。


推开 “牛仔门” 还发出吱吱声,走了进去…… 被眼前的情景吓得愣了一下,难道是时光倒流 20 年?这,也叫诊疗所?未免太 80 年代了吧~ 

宝石姐就叫我坐下来给医师把脉,刚开始我有点扭捏,因为病房里还有其他病人,心想有没有插位?这时候,她推了我一下,轻声说: 『 赶快坐下来。』

恭敬不如从命地坐了下来,医师是一位大约有 70 多岁的老人家,桌面上只放了两个迷你枕头和一个量血压器。医师和大多数的病人讲客家话。我喜欢看中医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你什么都不用说,只要让医师把脉,他就能准确地告诉你生了什么病。

医师说我伤风感冒,不是自己误以为的发热气。问我叫什么名字,然后写在一张小纸条上, 丢进左边的小篮子…… 前后不到五分钟。我站起来,和宝石姐坐在病房里等候拿药。

这时候,很多病人陆陆续续推开 “牛仔门” 进来看病。他们看到我正坐着,总会示意一下是不是妳先到?我摇摇头,做了一个请便的动作。

当天是下班后直接被宝石姐 “挟持” 去看神医,根本来不及换家居服。一身光鲜打扮的秘书小姐连最基本的礼貌都不如这些脚踏着一双人字拖的新村人。唉~ 人惯性以衣着打扮来判断一个人的品格,不是吗?

原来拿药的柜台是在里面哦?不久就会看到一只手推开黑色的玻璃窗,把放满了病人名字的小篮子里的小纸条拿进去…… 过了一会儿,小玻璃窗再次打开,又见一只手把药放进篮子里。这时候,医师就会念你的名字,念到谁就前去拿药,付钱走人。

不管你是伤风感冒发烧,诊金一律是大人 19 令吉,小孩…… 忘了。

这是什么诊疗所?先看诊后 “挂号” 。那位 “一只手” 护士只负责配药而已,看诊和收钱都是医师一手包办,哈哈。

 

民康针灸医药诊疗所
万挠大街门牌 89 号
Min Hong Chinese Physican
No. 89 Jalan Welman, Rawang

新任元首登基当天,我留在家里休息。星期四感觉好多了,下班后和宝贝去吃啰依面,不知好歹沾辣椒酱…… 第二天醒来,喉咙像被火烧过似的炙热疼痛!

只好又去看罗医生了。他很好奇为什么给了 250mg 的强力抗生素反而令病情变本加厉呢?我不敢和医生说因为没戒口,只告诉他没有服完他给的药。

罗医生的反应很大,然后语带责备说: 『 小姐,哪有人吃抗生素只吃一粒而已?』 

我委屈的回答: 『 因…… 因为我妈妈说中医比西药好。』

罗医生差点没翻白眼继续解释: 『 一旦开始服用抗生素,就要 complete course 的呀!妳只吃那一粒抗生素,杀不死病菌没关系,反而让它变得更加顽强。不是说不给妳看中医,可是中药调理比较慢,妳要先杀死了病菌,才看中医调理身子也不迟。 』

呃…… 请问梁家妇女看起来像念医学毕业的吗?只知道这个周末要留在家里休息,哪里都不能去就闷得发慌。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2 comments:

Edward 刘怀友营养师 said...

藥到病除的迷思

現代人講求效率,生病、感冒或疼痛,都希望能快速去除症狀。只要醫師開的藥能迅速解決症狀,就會是門庭若市的名醫。所以為了達到最快速的效果,很多醫生只好多種藥一齊下,甚至常愛用類固醇來達到快速抗發炎、止痛的效果。

診間曾有一位外地來的病人因常胸悶來看診,她說她原先看了幾個醫師都沒用,直到看了一位當地名醫才有稍微改善。她把這位名醫開的藥拿出來, 我一看就傻眼。她的藥包括了治氣喘、心臟、胃酸逆流、鎮定劑等等,而她已經服用好幾個月了。

從一般西醫的角度,處理胸悶的病人,西醫會根據症狀、病史、檢查等依據,來判斷病人最有可能得的是什麼病,然後根據這疾病來開適當的藥。如果沒改善,才會考慮根據次要的可能性來換藥。凡藥三分毒,正常狀況下,不應該一次把多重可能性的藥都全部開給病人吃。

現在健保看病便宜又方便,所以病人習慣不停的換醫生,這個看完一兩天沒太大改善,就會換另一個醫生。所以為了留住病人,醫師只好儘量藥下的多、下的重,以求能快速壓住症狀,而不去考慮長期的後遺症。很多的急症處理不當後患無窮。本來只是感冒或傷風,休息幾天就會自然好,但症狀一壓,日後反而容易形成久咳不癒或氣喘的問題。

就像大禹治水一樣,如果強制壓迫,雖一時收效,但洪水問題會捲土重來,甚至變本加厲。如果懂得引導疏通,雖然過程可能稍慢,但長期效好很多。雖然很多醫生懂這個道理,但醫療行為會隨著病人的要求而改變。就如同有什麼樣的消費者,就會有什麼樣的供應者,我們要三思啊!

http://happy1013.blogspot.com/2012/04/blog-post_08.html

et Shuben™ said...

行凡
谢谢分享,感谢救命之恩。